1845年,“死亡”气息笼罩了爱尔兰的马铃薯田。几乎一夜之间,叶片枯萎、薯块腐烂发黑。这场灾难持续数年,致100多万人饿死、200多万人逃亡。而这一切的元凶,正是当时还未被人类认知的“疫霉菌”。
所以,我们称之为“疫”的流行性病害,不仅危害人类、动物,连田里的庄稼,也难逃它的“毒手”!
疫霉菌的繁衍方式
疫霉菌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依靠菌丝、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菌丝就像它的“手脚”,使其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蔓延并不断吸收养分。孢子囊则是它的“繁殖炸弹”,温暖潮湿环境下,孢子囊1-2天就能成熟。成熟后会从菌丝上脱落,随气流传播。而游动孢子则在孢子囊内分化形成,孢子囊成熟后一次性可释放几个至几十个游动孢子,再借助流水进行远距离传播。有性繁殖需两个不同交配型的菌株交配才能进行有性生殖,自然条件下非常少见。
它的入侵计划
疫霉菌偏爱作物的“薄弱环节”,如刚萌发的幼芽、幼苗茎基部、发育中的果实、叶片等,容易引发疫病、果腐、根腐、立枯等病害。
疫霉菌可在土壤中潜伏数年,环境适宜时开始“作乱”。其孢子囊或游动孢子会借助风、水流落到目标部位,附着后释放酶类物质分解作物细胞壁,开始入侵。入侵后作物块茎出现褐色凹陷斑,切开后内部呈海绵状腐烂;根部变褐、软化,失去吸收水肥能力;叶片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导致软化腐烂,内部可见白色菌丝。后期,疫霉菌菌丝在植物体内疯狂蔓延,汲取营养,并形成新的孢子囊开始下一轮传播。


百香果果实染病(疫病) 草莓根部染病(根腐病)
为何常规杀菌剂失效
疫霉菌属于卵菌纲(Oomycetes),非真正意义上的真菌,但在科学研究和防治上常被当作真菌来处理。二者存在核心差异:其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真菌则是几丁质;细胞结构为二倍体,真菌为单倍体。这导致针对真菌细胞壁合成(如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或核分裂(如单倍体靶向性药剂)的常规杀真菌剂,对它效果甚微,就像用针对细菌的青霉素治不好感冒病毒一样。因此,防治策略必须“对症下药”。
防控措施
农业防治:
1、优先选抗病品种,减少疫霉菌侵染机会;
2、起高垄、挖深沟,确保雨后田间无积水,直接破坏疫霉菌的“水路运输”;
3、采取滴灌、渗灌,避免大水漫灌,降低湿度;
4、与水稻、玉米、葱蒜等非寄主作物进行2~3年轮作,避免土壤中疫霉菌积累;
5、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作物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与当地多雨时段相重合。
生物防治:
1、接种有益微生物,抢占先机。在播种或移栽时,通过拌种、灌根或撒施微生物菌产品,补充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天敌”,让“微生物保镖”提前占领生存空间。
2、增强作物“免疫力”,海藻提取物、腐植酸等,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让根系更健壮。搭配太抗®(几丁聚糖),诱导作物自身免疫力,提高抗逆性。
3、针对已出现轻微发病的地块,可使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并治疗时适当提高用药频率或用药浓度。
疫霉菌虽难缠,但只要我们顺应土壤生态规律,通过生物防治激活“微生物同盟军”,再配合基础的农业、物理措施,就能构建起健康可持续的防控体系。
END
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秉持“植物健康我健康”的使命,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836-1866垂询!
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特普生物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