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普生物
微生物科普
真菌病害防治宝典《四》:作物长“白毛”,警惕“菌核病”
2025-10-30

提到菌核病,种油菜、辣椒、向日葵等作物朋友们肯定都深受其害该病一旦发生,侵染严重区域减产幅度可达50%

u=356374701,941978758&fm=253&app=138&f=JPEG(1).jpg

油菜菌核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病原特征与发病症状

菌核病由核盘菌属、丝核属等真菌引发。病害发生后,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及种子中越冬、越夏或度过无寄主阶段。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活 2~3年且寄主范围广泛,覆盖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作物。菌核病主要侵染作物的茎秆、叶片和果实,造成腐烂坏死,表现为:

●起初病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随后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问:部分其它真菌病害也会长白毛、出现水渍状病斑,怎么判断是菌核病呢?


区别菌核病与其它部分真菌病害的关键在于——其发病后期出现的“鼠粪状菌核”。其它病害的霉层多附着于表面,而菌核病原菌菌丝体会在病部或土壤中凝结成黑色或深褐色、硬化、大小不一的颗粒状菌核。

9922720e0cf3d7cac21e9e5bec6368066a63a9bb.webp(1).jpg

油菜茎秆内的菌核|图片来源网络

 

菌核又是啥:

简单来说,它是菌核病原菌在作物组织内或表面形成的坚硬休眠体,核心功能是贮藏营养并保护病原基因度过不良环境。当病株倒伏、收割或风雨冲刷时,菌核散落田间成为病原扩散的“种子”。



菌核病侵染循环机制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菌丝可直接穿透植物角质层、表皮细胞壁或经气孔侵入,可沿土壤向邻株扩散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孢子从子囊内喷出,侵染作物衰老或受损组织(如花瓣、老叶),可借助气流、水流进行大范围传播。病株接触健康植株继而引发病害,最终形成新的菌核开始下一轮侵染。当环境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85%时,利于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入侵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高湿或多雨环境下菌核病易爆发。

 

 

传统防治陷入困局

当前,化学药剂仍是菌核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但长期连续施用易引发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病原菌抗药性快速演化、农残超标、误伤非靶标生物,以及土壤微生态系统失衡等。与此同时,菌核病抗病品种资源相对匮乏,难以适配当前生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以生物农药为主导的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正在成为菌核病预防的核心方向。

 

生物农药防控新模式

实践表明,哈茨木霉菌与枯草芽孢杆在菌核病防治上有显著防效。二者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木霉菌通过重寄生,穿透有害菌体并吸取其营养。分泌抗菌蛋白、胞壁降解酶类等,溶解病原体,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枯草芽孢杆菌可在作物体表形成生物膜占据生态位,同时分泌脂肽类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同时搭配相关农业措施,做好综合防控:

1、播种前、收获后深翻,将菌核埋入深层,使其无法萌发或子囊盘不能出土,减少初侵染源。

2、在定植前或生长前期覆地膜,物理阻挡土壤中的菌核萌发后形成的子囊盘弹出孢子,或阻止菌丝直接接触到植株的茎基部。

3、采用高畦、深沟栽培,确保雨后或灌溉后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4、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防止植株旺长、组织柔嫩。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促使植株茎秆粗壮,表皮细胞增厚,不易被病原菌侵入。

 

菌核病原菌虽小,但那些隐藏起来的菌核就像一个个微型地雷,对作物造成持续威胁。但随着新型生物农药的应用与综合防治策略的协同实施,菌核病防控已构建起更强效的技术体系。

  END

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秉持“植物健康我健康”的使命,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836-1866垂询!


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特普生物农业”


特普二维码.png